生态环境部部长:杜绝污水处理标准、环境治理标准“一刀切”!
最近几年,各地为了治理黑臭废水,大幅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准III类、IV类的排放标准层出不穷。为避免“污水处理标准一刀切”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2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基于地区经济社会情况、流域水环境容量、污水水质等因素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制定污水排放地方标准。
2024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
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表示:坚决反对各类简单粗放、一刀切式的环保治理,坚决反对各类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的环保整改,坚决反对各类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环保形式主义!
01 “一刀切” 问题频现,治理工作受阻
“一刀切” 式的污水处理标准,弊端显而易见。在经济层面,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过高的污水处理标准意味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这无疑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小型污水处理厂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维持运营。在实际操作中,不顾污水来源差异,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采用相同标准,会使得工业污水处理难度大增,处理成本飙升,而生活污水处理又可能出现过度处理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这种做法还打击了企业参与污水处理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因难以承受过高标准带来的成本压力,对污水处理工作消极应对。
02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制定排放标准
为扭转这一局面,各地在制定污水处理标准时,需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水环境承载能力大不相同。像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且水环境容量较小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地,适当提高污水处理标准,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对高品质水环境的需求,有效改善城市水生态;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疏且拥有较大水环境容量的偏远地区,如部分西部县城,过高的标准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制定与之适配的合理标准,才能保障污水处理工作顺利推进,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由于其成分、污染物浓度及处理难度截然不同,必须制定差异化标准。工业污水往往含有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特殊污染物,应依据行业特点,设置特定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生活污水则主要关注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3 强化执行监督力度,探索创新治理路径
在标准执行与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将加大力度。生态环境部将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各地,为污水处理标准的制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助力地方全面评估自身环境状况、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各地污水处理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一旦发现 “一刀切” 等不合理现象,立即督促整改,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此外,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污水处理模式与标准体系,对于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国污水处理工作迈向新高度。
杜绝污水处理标准 “一刀切”,是实现生态环境精准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各地区正逐步摒弃过去简单粗放的做法,向着科学、精准、高效的污水处理之路迈进,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筑牢根基,让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来源:海绵水圈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
最近新闻
-
2025-04-02
-
2025-03-31
-
2025-03-28
-
2025-03-26
-
2025-03-24
-
2025-03-21
-
2025-03-19
-
2025-03-17
-
2025-03-14
-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