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节水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将节水上升为国家水安全保障的优先战略。节水优先蕴含理念优先、策略优先、布局优先和投入优先四个层次的内涵。

在中国地大、物“薄”、人多的资源禀赋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水之路。节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三大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国为什么必须要走节水之路?怎样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中国水利报日前采访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Q:如何理解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王浩: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43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这一数据看似很大,但实际上我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因为中国地大、物“薄”、人多,这里的“薄”是薄厚的“薄”。

从地大角度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各种要素匹配程度低。“南丰北缺”的格局导致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能源资源等要素的空间错配。

从物“薄”的角度看,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16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18位。

从人多的角度看,我国用水需求极为庞大。我国14亿人口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近千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生态系统用水需求、18亿亩耕地的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需求,共同构成了庞大而刚性的用水需求体系。

在这种资源禀赋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水之路。所以说,节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除水资源短缺外,我国还面临两大水问题,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这三大问题为新时期三大水问题。节水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水治理体系中的“牛鼻子”。

首先,节水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效果为直接。通过减少取水量,可以直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现在我们国家黄河、淮河、海河三个北方一级流域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率为70%,可以说,我国大部分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几乎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节水。

同时,节水能够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污染物负荷,缓解水环境治理压力。用水户每用1立方米水,就会产生0.7立方米的污水,这些污水需要28立方米的清水来稀释和降解。这一方面浪费清洁水源,另一方面增加了污染处理成本,最后形成水质性缺水。

此外,节水后可使人类少从江河湖泊中取水,少抽取地下水,从而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扰动,给河湖生态留下足够的水量,促进水生态恢复。

因此,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三大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一举三得。

Q:问: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将节水上升为国家水安全保障的优先战略。节水优先,蕴含了四个层次的内涵。

一是理念优先,要牢固树立水是稀缺资源的理念;二是策略优先,强化需水管理,制定水安全保障策略和措施时优先考虑节水措施,这就是常说的调水先节水;三是布局优先,“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是投入优先,像抓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将节水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投资的重点领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0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二十多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了8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6.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12%左右。

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人口增加了4185万,城镇化率提高了11.39个百分点,而全国用水总量却实现了“零增长”,始终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这意味着我国用水效率大幅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

通过节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需求,并创造了全球18%以上的经济总量。这些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节水优先”方针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作出的科学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节水新场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推进高质量节水发展。

宏观层面,强调水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要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将人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水资源与国土空间、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灌溉规模的匹配。

中观层面,强调水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供水侧要实现多水源统一调配,包括本地常规水源、本地非常规水、区外实体水和区外虚拟水;用水侧要实施层次化需求管理,区分刚性需水、弹性需水和奢侈需水,对刚性需水予以保障,对弹性需水进行压缩,对奢侈需水予以抑制。

微观层面,强调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推进行业节水技术与社会个体节水意识提升同步发展。节水涉及个人、农户、车间、家庭等不同主体,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让节水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来源:水利工程技术分会、节水护水在行动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