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脱碳: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边界外被忽略的过程
摘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污水处理环节约占1.3%。传统的减碳关注多聚焦在污水处理厂内的处理流程,而这篇研究指出,污水处理厂边界之外的排放环节,如污水收集、输送及处理后排放等,同样是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碳排放源。研究呼吁,从污水生命周期全过程出发,重视收集系统建设、回用体系构建,并提出多项政策与科研建议,以推动污水系统深度脱碳。
研究背景:污水处理被认为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技术革新、资源回收与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但全球仅63%的污水被有效收集,仍有大量污水未能进入集中处理系统,而是通过化粪池或简易设施在源头或途中排放,甚至直接进入自然环境。
这些环节不仅导致污染物的扩散,还成为“隐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以管网为例,重力流管道中静止污水的厌氧发酵可产生大量甲烷,传统碳排放核算中常忽视这一部分;而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的污水排放,则不仅排放强度高,也错失了水资源回收的机会。
此外,污水处理厂之外的碳排放缺乏准确的评估方法。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和2019年报告中,相关排放虽然被提及,但缺乏明确的计算指南。全球污水系统的脱碳,亟需跨越污水处理厂边界,实现全过程控制。
结果与讨论:
收集系统缺陷是污水脱碳的关键短板
研究指出,当前全球污水收集率不足,导致大量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前就已排放或产生碳排放。在某些国家,如美国,约16%的生活污水仍通过化粪池等现场系统处理,简单沉淀后即排入环境。
同时,即使建有管网系统,老化、渗漏和堵塞等问题亦导致污水长时间停留在管道中,进一步加剧甲烷生成。此外,部分地区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无法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形成长期管理盲区。
污水生命周期中的“隐性”碳排放
根据现有研究,未经处理污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甚至高于污水在管道中运输和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过程的总和。然而,这部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排放清单中往往被低估或忽略。研究指出,合理设置碳排放核算边界,应涵盖从污水产生、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到最终排放/回用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的前端环节,应成为污水脱碳路径优化的重点。
化粪池和非集中系统的碳足迹更高
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碳足迹远小于分散式系统或化粪池。例如,化粪池中50-60%的悬浮固体沉积后经厌氧发酵,持续释放甲烷。取消化粪池、提高污水集中度不仅可减少直接碳排,还能提升污水中的碳源浓度,进而降低后续工艺中的药剂需求,实现间接减排。
再生水回用是污水系统碳减排的重要环节
回用处理后再生水,有望抵消污水处理过程的碳排。当前全球仅21.6%的处理水被回用,仍有大量水体直接排放至环境中,而其中残留污染物继续参与生物、化学反应并释放温室气体。对水资源紧张国家而言,再生水利用不仅是节水手段,更是脱碳的重要一环。
环境启示:
本研究强调了废水脱碳过程中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环节,即处理厂边界之外的废水收集、运输和再利用过程。在环境治理转向深度脱碳的今天,污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尤为关键。若不能有效收集废水、提升集中处理率、推进再生水利用,不仅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黑箱”被忽视,也使资源回收和水资源循环面临重大浪费。因此,实现污水系统的碳减排,不应仅聚焦于集中处理厂的技术优化,更需拓展至前端的管网建设与维护、后端的再生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鼓励政策引导和公众教育,以及提升碳核算标准的全面性,废水系统可真正成为低碳转型中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压力,也能推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路径。
来源:水务双碳与新质生产力AI
原文链接:/upload/autofile/20250407/202504076880.jpg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
最近新闻
-
2025-04-18
-
2025-04-16
-
2025-04-14
-
2025-04-11
-
2025-04-09
-
2025-04-07
-
2025-04-02
-
2025-03-31
-
2025-03-28
-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