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工艺与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果综合分析
一、工艺基本原理与流程对比
(一)A/O工艺(缺氧/好氧工艺)
流程:由缺氧段(A段,DO≤0.2mg/L)和好氧段(O段,DO=2~4mg/L)串联组成,借助内循环实现硝化液回流。
机理
脱氮:在缺氧段,反硝化菌以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硝态氮(NO₃⁻)还原为氮气(N₂);好氧段则完成有机物降解以及氨氮(NH₃- N)的硝化过程。
除磷:依靠聚磷菌在好氧段的过量吸磷,但除磷效果有限,去除率仅为20% - 30%。
(二)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
流程:在缺氧段之前增设厌氧段(DO≈0 mg/L),形成 “厌氧→缺氧→好氧” 的三阶段处理流程。
机理
脱氮:与A/O工艺类似,通过混合液回流将好氧段产生的硝态氮引入缺氧段进行反硝化。
除磷: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好氧段聚磷菌过量吸磷,并通过排放剩余污泥去除磷。
二、处理效率与关键参数对比
指标 | A/O 工艺 | A2/O 工艺 |
COD/BOD去除率 | 90% - 95% | 90% - 95% |
脱氮效率 | 70%- 80%(受内回流比和DO限制) | 70%以上(优化后可达85%) |
除磷效率 | 20% - 30% | 约90%(需配合化学除磷) |
水力停留时间 | 总停留时间>54h(A:O =1:3) | 总停留时间较短(厌氧1 - 2h,缺氧2-4 h) |
碳源需求 | 依赖原水碳源(BOD₅/TN>4) | 碳源竞争严重(反硝化与除磷争夺碳源) |
三、优缺点对比
(一)A/O 工艺优势
流程简单,投资成本较低,无需外加碳源,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厂。
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适合水质波动较大的污水场景。
污泥产量相对较少,运行费用较低。
(二)A/O 工艺局限性
脱氮效率上限约为 80%,除磷效果较差。
内循环液中含有 DO,会对缺氧段的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
(三)A2/O 工艺优势
能够同步实现高效的脱氮除磷,总氮去除率大于 70%,总磷去除率大于 90%。
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对丝状菌的抑制能力较强。
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以及对排放标准要求严格的场景。
(四)A2/O 工艺局限性
基建成本和能耗较高,因为池容较大且需要双回流系统。
存在碳源分配矛盾,反硝化过程与除磷过程对碳源存在竞争。
四、能耗与运行成本对比
(一)能耗差异
A/O工艺:曝气能耗在总能耗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池容相对较小,综合能耗较低。
A2/O工艺:需要维持多段不同的DO条件,混合液回流比高(200% - 400%),能耗相比A/O工艺增加30% - 50%。
(二)污泥处理
A/O 工艺:污泥含磷量较低,处理成本相对较低。
A2/O 工艺:污泥含磷量高(≥2.5%),通常需要化学除磷辅助,导致污泥处理费用增加。
五、运行稳定性与适用场景
(一)耐冲击负荷能力
A/O 工艺:抗水质波动能力较强,但脱氮效率容易受到 DO 和碳源波动的影响。
A2/O 工艺:结构相对复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高,耐冲击负荷能力更优。
(二)适用场景
A/O 工艺:适用于中小规模污水厂(2000 - 10000 m³/d),以及以脱氮为主、除磷要求较低的污水场景。
A2/O 工艺: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10000 m³/d),以及需要同步脱氮除磷且排放标准严格的场景,如封闭水体的污水处理。图片
六、典型案例与应用改进
(一)A/O工艺案例
某焦化废水处理厂采用A/O工艺,将COD从500mg/L降至100mg/L以下,TN去除率达到75%。
(二)A2/O工艺案例
西北某污水厂采用改良A2/O工艺,将TP从8mg/L降至0.5mg/L,TN从40 mg/L降至10mg/L。
(三)技术改进
多点进水A2/O:通过优化碳源分配,解决反硝化与除磷之间的碳源矛盾。
两级AO工艺:能够降低内回流比,节能30%以上。
七、结论与建议
(一)工艺选择依据
若处理需求以脱氮为主且预算有限,优先选择A/O工艺。
若需要同步脱氮除磷且水质复杂,推荐采用A2/O工艺(但需配合化学除磷)。
(二)优化方向
A/O工艺:可以通过增加化学除磷单元来提升TP去除率。
A2/O工艺:可采用碳源投加或分段进水策略来缓解碳源竞争问题。
两种工艺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水质、处理规模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决策。
来源:绿水圈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
最近新闻
-
2025-04-02
-
2025-03-31
-
2025-03-28
-
2025-03-26
-
2025-03-24
-
2025-03-21
-
2025-03-19
-
2025-03-17
-
2025-03-14
-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