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环保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生态环保产业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数量较少,尤其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中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是关键配套设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1.2 产业载体建设相对薄弱

产业集群数量少、质量低,在产业规模、专业程度、招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资源整合能力、引领带动能力、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发展滞后。

1.3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行业整体研发设计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仍是短板。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产业人才供给不足、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1.4 企业资金问题突出

环保装备制造业、环境服务业等领域单体项目金额大、周期长,研发投入高、订单预付款比例低,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明显,难以支撑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高成本投入。“融资难、融资贵”,各级扶持政策资金兑现不及时不到位,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保企业发展壮大。

1.5 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

相关部门职责不清晰,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推动机制。市场发展仍有乱象,行业管理有待规范。产业政策对接平台缺乏,技术、人才、资金等配套政策及公共服务不完善,产业发展推动和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愈发重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新一轮环境立法的兴起与环境监管机制的完善下,全球生态环保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聚集发展。以特色生态环保产业园、龙头企业、重大环保治理项目为核心,建设一批具有地区产业特色、区位优势突出的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构建集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产业集聚区。大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强网络建设,为产业信息交流、资源流动提供必要渠道,构建环保产业链,培育环保产业发展集群。加速产业链式发展。聚焦国内外市场,瞄准国内外领先水平,加快龙头领军企业发展,发挥核心优势,进行业务拓展。鼓励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打造一批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细分产品,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关键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培育引导成长性好、专业性强的小微企业,形成龙头引领、小微跟进的产业链梯次发展格局。提升完善产业链条。鼓励大型企业向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化。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进行集聚整合、“雁阵形”发展。按照‘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推进链式招商,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推进产业数字升级。探索“互联网 +”绿色产业模式,推进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探索建设环保产业云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打造高水平环保产业综合门户网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咨询服务、绿色产品认证、碳排放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推动行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大力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加快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技术等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打造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绿色服务保障。

3.2 发展产业集群

发挥生态环保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集群发展”的格局优势,围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境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产业等领域开展集群建设、载体升级、动能转换,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打造“一研、二孵、三推”的产业集群路径,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带动生态环保领域政产学研合作实现新突破 ;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加大生态环保会展招引力度,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3.3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主要方向,打造一批专注于特定细分环保专项领域、细分环保产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生态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加快形成环保领域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蓬勃发展的梯次发展格局,积极布局培育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培植发展新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遴选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采取精准措施,推动其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优秀高新技术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辅导,推动更多环保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按照“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的路径,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突出、行业影响力广泛的环保龙头骨干企业,遴选一批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环保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开展靶向服务,推动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环境治理新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鼓励“环境医院”等服务模式创新,支持环境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快环保领域创新载体建设,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争创环保领域各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组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支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龙头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清洁低碳与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和保护等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建立生态环保科技成果库和转化项目储备库,提高先进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率。依托技术交易、展会推介、政府购买等方式促进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性产品申报环保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落实专利转化支持政策,推动高价值专利在环保产业领域应用。支持高校院所与园区平台、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中试基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

3.5 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强化人才招引培育。拓宽引才渠道,鼓励企业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以及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型人才、国内外领军人才、专家团队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加强环保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探索开展订单式、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生态环保产业人才队伍。聚焦污染治理、节能降碳、环保材料研发等环保领域人才需求,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支持举办各类环保产业会展及研讨活动,吸引聚集高层次环保产业专家交流指导,发挥高端智力优势,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重点环保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培养,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生态环保企业家队伍。

3.6 释放市场需求

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统筹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创造新需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碳减排示范工程,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程、扬尘精细化管控工程。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污染治理,深化节水城市建设。强化陆、岸、海污染统筹治理,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工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无废矿山”、“无废果园”、“无废景区”、“无废小区”等“无废细胞”。支持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开展危险废物有偿收集转运服务。推进重金属减排、危险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以及尾矿综合利用等。

3.7 强化资金支撑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财政资金支持环保技术攻关、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对环保领域中“小升规”、“独角兽”等企业按照政策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作用,撬动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环保产业,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落实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生态治理、环境修复等绿色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应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等工作,加大对小微环保企业的融资支持,争取绿色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稳步增加。

3.8 重视宣传

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强化公众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为发展环保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宣传,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关注和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吸引扩大社会投资,助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环评家园

参考文献:

[1] 满子会,翟大伟 . 环保产业发展形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J]. 中国经贸导刊,2023(11):56-57.

[2] 黄 现 统, 王 真, 杨 贵 莹, 等 . 碳中和目标下的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J]. 清 洗 世 界,2023,39(10):101-103.

[3] 郑甜甜,赵长江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机遇与路径探讨 [J]. 环境保护,2023,51(24):77-79.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