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新闻】生态环境部:以生态环境“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成效进行介绍。

 

图中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黄润秋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和保护成效不断提升。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显著提升。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

2023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优良天比例也连续4年达到了86%以上。2023年全国地表水体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比十年前提高25.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稳定达到Ⅱ类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创造了历史新高。全国森林覆盖率去年达到了24.02%,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先后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乡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的“含绿量”明显增加。一方面,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95%以上煤电机组和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十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燃煤锅炉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完成了北方地区3900万户的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同时,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方面,十年来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400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也得到了妥善处置。

另外,2017年以来全国累计完成18.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2.4万个乡镇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保护区,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持续保持平稳,核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党中央建立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环境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监测数智化转型,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中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会上,海报新闻记者提出'碳市场运行和管理上,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功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另外,统计核算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基础性制度,目前进展如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未来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

赵英民: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全国碳市场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概括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国务院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3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层级、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建成并稳定运行注册登记、交易结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

三是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另外,全国碳市场科学规范的数据核算标准和方法,也为碳足迹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今年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充分显示了通过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管理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持续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定期发布统一权威的各级各类排放因子,持续完善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为满足社会各界多用途碳排放核算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服务。今年5月,我们联合14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为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来源:生态环境部、人民网、国新网、碳E通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